0571-87859897
 
DB视讯新闻

DB视讯以“绿”为笔 勾勒高质量发展新画卷


更新时间:2025-08-17 20:05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

  行走在夏日的南太湖畔,湖光潋滟、绿意盎然,山水相映成趣,处处跃动着绿色发展的脉搏。

  2019年6月2日,作为浙江省大湾区建设首批确立的“四大新区”之一,湖州南太湖新区破土新生。山河日暮里,时光流转间,一代代建设者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,接续奋斗、砥砺前行,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。

  抓招商拼项目,发展态势向上向好;优结构育集群,产业质效稳步提升;深入实施首位战略,内生动力有效激发;全力打好提质增效组合拳,城市魅力更加彰显……

  回望六载来时路,两千多个日夜,南太湖新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乘“浙北再崛起”之东风,朝着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、浙北高端产业集聚地、南太湖地区美丽宜居新城区的目标奋力前行。

  如今,一条青山绿水、江山如画的绿色之路,蔚然铺展。一座产业集聚、环境靓丽、生活幸福的新城跃然而来。

  来自南太湖新区的最新数据令人瞩目:辖区规上工业企业已全部成功创建绿色工厂。

  一直以来,新区大力推动经济生态化、产业绿色化。聚焦经济生态化,坚持大平台、大项目、大企业、大产业“四位一体”谋划,以碳达峰、碳中和为契机,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、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休闲旅游等绿色产业集群,绿色金融、现代物流等特色服务业也加速集聚,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。

  得益于人工智能、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,日前在微宏动力系统(湖州)有限公司,展现出这样一个场景——听不到产线的轰鸣声,看不到忙碌的工人们,“聪明”的锂离子电池未来工厂能自己干活。

  “生产管理挪到了‘云’上,可以通过屏幕上的虚拟工厂,实时了解情况、实现快速响应。”企业副总经理华菲介绍。

  微宏动力是新区新能源产业的龙头企业,也是新区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以“绿色智造”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处缩影。近年来,新区积极构建以新能源、半导体及光电、生命健康、休闲旅游等为主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。

  作为新区首位主导产业,新能源产业集聚了蜂巢能源、天能锂电、微宏动力、孔辉科技等重点骨干企业项目,涵盖汽车整车、动力电池、电池设备、电池材料、电机电控等领域,入选全省“415X新星”产业群。

  与此同时,半导体及光电产业发展势头日渐强劲,成为新区经济发展新的“增长极”。随着至格科技、迈塔兰斯、国测量子等多家重点企业项目落户,已初步形成以射频器件、能源电子等产品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。

  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新区三大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141.5亿元,增长14.65%,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8.8%。

  如何让“绿色”成为最靓丽的底色?南太湖新区突出抓好项目招大引强,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“牛鼻子”。

  原子钟,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获得和测量工具,上月在新区投产。“我们解决了芯片原子钟核心关键器件的技术难题。”国测量子科技(浙江)有限公司说。

  去年国测量子落户新区,启动年产50万只芯片原子钟及其核心器件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,成为国内唯一实现芯片原子钟国产化批量生产的企业,加速了全国产化芯片原子钟的产业化进程。

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。近年来,新区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、布局未来产业,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放在首要战略地位上,吸引了一批规模大、实力强、科技含量高的重大项目落户新区,助力相关产业提能升级。

  锚定赛道,明确方向,一颗颗来自“未来”的“种子”,正在新区的产业沃土上生根发芽,孕育出不可思议的“未来果实”,也为新区加速构建富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“新”支撑。今年1至5月,全区累计备案固投3亿元以上项目24个,完成全年任务的80%。

  近年来,湖州南太湖新区聚焦科创载体建设、创新体系构建、创新项目招引、高新产业发展四大专项,围绕“项目链”精准布局“人才链”,依托“人才链”优化提升“项目链”,推动高科技产业与高层次人才“双向赋能”,人才与新质生产力“双向奔赴”,为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。

  以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核心,中科湖州应用技术研究院、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(湖州)、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为支撑的“1+3+N”创新体系加速完善,累计集聚各类人才2112人(其中全职博士218人)、科研项目及团队169个,孵化企业210家。今年一季度,完成技术交易额2.35亿元、登记合同68项,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21项、合同金额1125万元。

  此外,南太湖新区还线上线下分别举办青创大赛,构建“招引+培育+服务”“三位一体”的全链条闭环工作体系,深化“创享南太湖”人才服务品牌建设,为人才和项目提供优惠福利和专属服务。2024年以来,全区共招引青创项目208个。

  人才的纷至沓来,进一步加速了产学研融合。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与湖州交通投资集团共建的“产学研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技术联合实验室”获评首批产学研联合实验室;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(湖州)联合企业申报的“数智赋能机电驱动系统可靠性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”项目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成果奖。目前,新区拥有电子科技大学、智创湾等5个省级创新强基项目,在库项目数排名全市第一,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。

  重民生,就是为群众谋福祉。近年来,南太湖新区聚焦共富大局,DB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持续推动社会事业发展,提升民生福祉。

  连日来,位于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的未来一中新校区正积极筹备,迎接9月即将到来的首批学子。校区共规划了48个标准教学班,能够同时容纳 2400名学生在此学习,有力地满足该区域的教育发展需求。

  今年以来,围绕南太湖未来城等开发建设重点区域,南太湖新区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,加强学校项目建设,推进西塞山小学、未来一中、健康城幼儿园、南太湖实验学校等四所学校7月份前完成竣工验收。

  上半年,新区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建设提档,新仁皇山滨湖街道社区医院项目主体已结顶;举办各类线场,发放创业担保贷款、创业贴息共计1195万元,帮扶失业人员4038人,帮扶率83.24%;实施全域绿色智能快充电站建设项目,实现6个街道车流量聚集区快充电站全覆盖,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资源错时共享,提供共享泊位803个,盘活空地资源1处,新增泊位232个。

  “我居住在附近的小区,每天只需步行几分钟便可抵达这里,更加便捷。”近日,在新区仁皇山街道的仁皇山社区城市书房中,戴女士正陪伴着她的孙子一同翻阅绘本,她向记者透露,如今社区内各类文化休闲场所均可在步行15分钟内轻松抵达。

  近年来,南太湖新区致力于打造集综合文化站、城市书房、幸福邻里活动中心、健身空间等多样化的文化设施于一体的“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”,让社区居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。目前,已建成47个“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”,实现了区域文化服务的全面覆盖。

  城市的温度,体现在每一次理解与关怀中。这也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加现代化、精细化的要求。

  今年以来,新区仁皇山街道聚焦外卖骑手、快递小哥、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需求,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,精准发力推动“小哥食堂”“小哥驿站”“小哥友好街区”等暖心项目落地见效,传递城市关怀。

  通过发布“吾悦骑遇·小哥友好街区”品牌及“乐哉骑中”服务导视地图,明确标注了商圈内24小时“暖心驿站”等便民点位,为外卖骑手、快递小哥、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打造了一个集休憩、充电、应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支持网络,有效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与幸福感。

  在新区杨家埠街道乌陵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内墨香袅袅,20余名孩子正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,从正确执笔姿势、基础笔画练起,一笔一画间细细品味汉字的结构之美与笔墨韵律。“这是‘春泥计划’的特色课程之一,希望可以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乐园。”杨家埠街道表示。

  今年暑期,南太湖新区“春泥计划”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丰富青少年假期生活为核心,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、农村文化礼堂等阵地,精心策划推出系列精品课程与特色活动。“这就像是为青少年成长量身定制的‘快乐能量充电站’,既能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度过快乐、平安且充实的假期,又能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。”新区宣传中心介绍。

  一座城市营商环境的优劣,不仅仅取决于政策端和文本层面,更要以企业的真实感受为依据。

  零跑汽车在新区投资的浙江凌昇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今年5月正式投产,首台热泵压缩机产品也同步下线。“自签约以来,新区相关部门从代办审批手续到厂房建设装修,都给予了极大帮助,让企业能心无旁骛抓生产。”企业负责人王运刚说。

  近年来,新区精准梳理发展痛点堵点,推动企业服务效能不断提升,着力打造“企业最有感”的营商环境,让更多经营主体长得出、长得高、长得壮。组建全市首个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,职能部门、第三方机构工作人员常驻办公,结合线上服务载体,实现业务“一站式”办理。迭代更新“E企服”增值服务线上平台,统一归集处理企业诉求,夯实涉企问题闭环处理机制,解决问题建议94个,满意率100%。启用全省首个“涉税中介服务专厅”,构建线上线下多元服务模式,已上线余笔,解决诉求百余个,疑难问题解决时长缩短20%,该做法在全国涉税中介监管会议上作为典型案例分享。

  此外,新区还大力推进涉企行政检查正面清单制度与“综合查一次”改革,开展“预约式”执法服务等多领域联动78次,累计指导帮扶企业66次,帮助28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。在18个重点商圈和商业街区试点推出小微商户“十四允许”政策,累计为辖区商户办理店招备案260余件,商户合规设置率达97%以上。DB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创新“潮汐摊位”模式,打造“烟火不扰民,便利不碍行”的活力经济带,今年上半年共打造外摆商圈6个,设置潮汐摊区13处,聚拢摊位225个。

  未来城市应该是什么模样?山水相依,产城相融,人城相宜。这是新区描绘的美好蓝图。

  近年来,新区坚持建设提质、管理增效、生态赋能,把创新创业空间有机植入滨湖山水、绿色田园之中,全力推动城乡面貌从基础建设向品质塑造跨越。

  南太湖未来城是今年南太湖新区“四季看变化”标志性点位之一。经过5年奋战,未来城40幢产业大楼拔地而起,现代新城峥嵘初现,全力推进“引业引人、填楼兴楼”已成为今年南太湖未来城的核心工作。今年以来,未来城新招引填楼项目26个,去化5.2万平方米。

  强城、兴村、融合三篇文章统筹推进,加速推动美好蓝图向现实图景转变。在杨家埠街道乌陵山村、滨湖街道瑶阶坝村等区域,创新打造禾妍悦色农场、BOBO农场等农文旅新业态,成为湖城亲子研学游热门选择,有力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。

  “瞧这西塞锦绣黄桃,红心黄肉,口感一流!”在南太湖新区杨家埠街道西塞村,一场黄桃直播带货正火热进行。作为新区农业种植样板村,西塞村拥有17家家庭农场,盛产西瓜、桃子、葡萄等20余种优质农产品。“今年我们重点打造‘西塞先生’区域品牌,整合资源向外推广,就是要提升本地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。”西塞村党支部书记沈聪聪介绍。

  新区还充分用好绿水青山生态优势,深耕“南太湖 心晴就好”系列品牌,今年上半年共招引水月幻想等亿元以上文旅项目7个,总投资超20亿元;累计举办长田花月秀等文旅活动20余场,全域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,同比增长13.5%。

  去年10月以来,新区公安分局建设运行环太湖区域首个生态共治中心——南太湖生态共治中心,整合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、湖州四市公安水警,太湖渔政和市、区两级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专业企业、生态义警等资源,对太湖、苕溪水域生态问题开展综合治理,全面推进太湖流域生态守护。截至目前,已查处各类案件53起,非法捕捞类警情溯源率提高到76%。

  走进南太湖生态共治中心,大屏幕上“生态要素一张图”实时显示太湖沿线的生态环境数据、重点区域监控画面和执法动态。“这张图涵盖水、土、气、林等八大类要素,汇聚1.2亿条数据,为动态监测、分析研判等实战工作提供有力支撑。”新区公安分局基础防控中心民警沈晓斌介绍,中心还围绕太湖沿线条生态航线,接入太湖渔管办“利剑平台”,依托“生态大脑”实现风险隐患精准感知。

  此外,新区编制的蓝藻防控、水韵湖城等2个区域生态治理工作方案,先后入选了国家水环境治理支持项目,获得中央资金支持5200万元。

  近年来,南太湖新区生态环境形势总体稳定。PM₂·₅、PM₁₀、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,5个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、1个省控断面、4个市控断面均100%达到考核要求,地表水Ⅲ类及以上保持100%,入太湖水质连续16年保持在Ⅲ类及以上,土壤安全利用率,重点企业地块污染调查率100%。

  “太湖美,美就美在太湖水。”这句传唱多年的民谣,如今正通过跨区域、跨部门的协同治理焕发新的生机。

  回收旧衣、光盘行动、垃圾分类、绿色骑行……科技的发展、基础设施的完善,让绿色生活变得更便利、更易实现。

  绿色低碳、节能环保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要有务实的举措、有力的行动。仁皇山街道山水新城社区组织开展“奔跑吧!低碳欢乐亲子定向公益活动”,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成为低碳生活的参与者;凤凰街道龙溪社区举办“旧物‘植’换 智取多肉”主题置换活动,用旧衣服换绿植,让闲置资源实现再利用,吸引居民参与低碳实践;康山街道汎港爱家社区举办“变废为宝‘植’此青绿”废弃物品DIY多肉盆栽活动,指导居民利用自带的塑料瓶、旧容器等废弃物品,动手改造为多肉盆栽……

  如今,DB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漫步于新区街巷之间,你会惊喜地察觉:当下最时尚的运动方式,城市绿道骑行必然在列;最时尚的生活方式,莫过于手提环保袋悠然赶集;最具创意的改造之举,当数将咖啡渣巧妙转化为盆栽肥料;最令人心生暖意的美好,则是助力老社区重焕生机、畅快“呼吸”。

  今年以来,新区积极完善公共服务,实施全域绿色智能快充电站建设项目,实现6个街道车流量聚集区快充电站全覆盖;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资源错时共享,提供共享泊位803个,盘活空地资源1处,新增泊位232个。

  都看到这里了,何不点“赞”和“在看”,另外,动动小手将“南太湖发布”设为星标公众号☆,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解锁哦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 

Copyright © 2002-2024 DB视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   TEL: 0571-87859897

地址:杭州市滨江区月明路66号浙水大厦A座      邮箱:yanghan@163.com

浙ICP备05029014号-1